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生态观察】打造人水和谐的古城之美 正文

【生态观察】打造人水和谐的古城之美

2024-03-28 21:11:57 来源:蓝琛资讯网作者:百科 点击:736次

原标题:【生态观察】打造人水和谐的生态古城之美

湟水河湿地公园。摄影:祁国彪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湟水河、观察南川河、打造的古网游之神王法则北川河如丝带环绕,人水人工湖、和谐湿地公园、生态景观水域若明珠点缀,观察这座城便是打造的古西宁。

十年来,人水西宁市共投资124亿元,和谐推进实施水利工程项目1012个,生态流域水生态治理效能持续提升。观察自2019年起,打造的古连续3年水质达到Ⅲ类标准,人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和谐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双100%”。

奔流不息的河川、湿地公园内高飞的水鸟、河畔绿树成荫的步道……无不在静静诉说着西宁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成效,畅谈着高原之城秀水连天的美好未来。

以“水”为根

建设水生态安全之城

“我小时候,见到的网游之神王法则湟水河很清,有时还跟小伙伴下河去玩。可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这条河却变得浑浊、堤岸脏乱……我们一度远离这位‘好朋友’,经过党和政府大力整治,它又回来了!”西宁市民崔玉罗说,这既是河之幸也是人之幸。

鱼虾嬉戏,飞鸟群舞的环境要靠管、治、护。

“湟水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在西宁境内汇入湟水的约有56条主要支流,构成了西宁的河流水系,湟水流域(西宁段)以占全省2%的水资源量承载着近40%的人口和50%的GDP贡献率。”西宁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鲁青和介绍说,湟水河流域内人口相对密集,工农业生产布局集中,流域水资源利用率超过40%。

曾经一段时期,西宁水环境质量总体呈中度或重度污染。为持续扎牢水域生态防线,西宁市先后出台《西宁市水资源管理条例》《西宁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西宁市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等,为流域治水工作提供法治保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把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不能突破的“天花板”;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倒逼产业发展规模、布局、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水资源管理,让水资源的刚性约束真正立起来、强起来、硬起来。2021年,全市用水总量5.2948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2年分别下降45.9%和26.6%,全市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曾濒临绝迹的拟鲶高原鳅、黄河裸裂尻鱼和花斑裸鲤等鱼种,如今在多条河流里重现身影。

以“水”为基

构筑净流美岸之城

从高处俯瞰西宁,滨水绿道如一道彩带,沿湟水河将城市公园、居住区、商业区等串连起来。

十年来,西宁市坚持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系统治水转变,努力做好“改善”文章。以建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河湖安澜的美好家园为目标,投资75.37亿元完成13类42项具有高原特色、集水生态修复和水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示范工程,初步形成了以湟水河为“彩带”,湖、库、渠、湿地为“明珠”,彩带明珠交织贯通的区域性水网系统和城市水环境生态圈。

为确保每一条河湖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西宁市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全市上下均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本级河湖长,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全市1202名河湖长、953名河湖管护员职无虚位、责不缺位,完善河湖长动态调整和责任替补机制,推动各级河湖长切实履行知河、巡河、治河、护河责任。常态“巡”、有效“管”、现场“督”,全市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河超14万次,巡河里程超11万公里。同时,强化部门协同联治,社会参与共治,形成全民护水力量。

对于城西区虎台街道海晏路社区党委书记张梅来说,河岸是她的另一个“办公区”。作为海湖桥至新宁桥段的村(社区)级河长,她每天都要去观察河与岸的情况,随时记录并尽快处理。“每当巡河时看到洁净河水上掠过的鸟儿,还有岸上慢跑的青年、拍照的少女、遛鸟的大爷,我的脑海里都会浮现一个词——幸福!”张梅说。

经过多年持续攻坚,西宁市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国省控断面稳定达到Ⅲ类水质,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流域水生态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以“水”为脉

打造人水和谐之城

西宁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全市河流水系主要由湟水干流及北川河、南川河等支流构成,水资源总量为13.1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570立方米,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城市。“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促进生态环境优化与经济永续发展良性互动,加速打造湟水河生态活力轴,铺展出“高原绿、西宁蓝、河湖清”的生态画卷。

在宁湖湿地公园,多种水鸟畅游嬉戏,涓涓细流清澈见底,湿地、河道景观与水面连成一体,被誉为西宁的“城市之肺、生态氧吧”。在宁湖湿地治理中,西宁市首次采用河道生态治理、污水净化回用、生态环境修复相结合的方式,使这里成为集河道自然、水体净化、生态科普、旅游观景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经过改造,宁湖湿地的景观、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小气候明显改善,成为湟水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点。

“排放的污水如何实现人工净化、再次回归自然或循环利用,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水处理的思路和技术。”说起一滴水的“回家之旅”,西宁市第四污水处理厂厂长蒋伟国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展示着充满多种可能的“西宁模式”——90%以上的城镇生活污水都要经过市政排污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一部分达到排放标准的水会流到再生水厂实现再利用。西宁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第一再生水厂每日生产景观用再生水0.8万吨,用于城市绿化、道路浇洒和宁湖湿地补充用水;每日生产工业用再生水0.8万吨,主要为西宁市东川工业园区提供工业用水,企业水资源使用率提高了30%,同时减少了工业生产中的自来水用量,更好地保障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西宁市将节水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截至目前,已有536家单位、234个小区和16家企业被评为省级节水型单位、节水型小区和节水型企业。

治宁方略,水为大政。西宁市通过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在“管水、治水、用水”上做“文章”,积极破解“水资源短缺、水生态脆弱、水环境质量不高”的难题。打造水面丰富、水体灵动、水质自净的生态水系新格局,一座“人水和谐”之城正在崛起。(倪晓颖)

作者:休闲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