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原创 牺牲反清革命领袖受到毛泽东尊敬:1906年12月4日萍浏醴起义爆发 正文

原创 牺牲反清革命领袖受到毛泽东尊敬:1906年12月4日萍浏醴起义爆发

2024-03-29 08:49:54 来源:蓝琛资讯网作者:焦点 点击:802次

    

原标题:牺牲反清革命领袖受到毛泽东尊敬:1906年12月4日萍浏醴起义爆发

    

萨沙历史上的原创月日义爆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牺牲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牺牲反清革命领袖受到毛泽东尊敬:1906年12月4日中国同盟会策动江西萍乡、反清无限病毒学院湖南浏阳与醴陵同时起事,革命萍浏醴起义爆发。领袖醴起

五人分开一首诗,毛泽身上洪英无人知。东尊 自此传得众兄弟,敬年后来相认团圆时。萍浏

三点暗藏革命宗,原创月日义爆 入我洪门莫通风。养成锐势从仇日,牺牲誓灭满清一扫空。反清

初进洪门结义兄,革命当天明誓表真心。领袖醴起松拍二枝分左右,毛泽中节洪花结义亭。

忠义堂前兄弟在,城中点将百万兵。福德祠前来誓愿,反清复明我洪英。

上面是洪门的切口,用于识别自己的兄弟。

传说中,明朝在大陆上的政权沦陷后,台湾的郑成功就派遣军师陈近南(陈永华),赶赴福建,以此省为基地,建立了庞大的反清地下组织天地会,又称为洪门。

一说洪门是繁体字的漢少了一个土,也就暗示汉人为了试图的领土而奋斗。

随着陈近南的死去和台湾被清军攻占,天地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开始分裂为很多帮派。

在中国的南方,天地会分支实力最强的,毫无疑问就是三合会。在今天三合是黑社会的简称,实际上最初是天地会的分支,最早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被清政府得知。

三合会的宗旨同天地会完全相同,可以看作天地会换了个皮肤出现。

在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天地会则演化为哥老会,也叫作袍哥会。

哥老会的实力很强,而且很快同本省帮派组织结合,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半公开地下组织。袍哥会早在清朝初期就出现,不过当时只是地下组织,同天地会没有关系。由于袍哥会的成员基本都是社会底层,受到满清的极大压迫,具有天生的革命性,很快接受了天地会的主张。到了清朝乾隆时期,袍哥会或者说哥老会已经成为了类似于天地会的反清组织。

在中国的北方,天地会还有一个分支叫做青帮。

青帮本来叫做安清帮,主要是贯通南北大运河的船工组成的帮派。后青帮受到哥老会的影响,在清代雍正时期慢慢转变为反清帮派。由于青帮源自洪门,帮内这么说“但见金盆开花,不闻清洪分家”。

说完了清末的三大反清帮会,我们说说今天的正题。

1906年萍浏醴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预演和彩排,给了革命者巨大的鼓舞和信心。

萍浏醴起义的经过告诉革命者,只要策划合理,发动群众,腐朽的满清政权并不是对手,革命终将成功。

我们从头来说。无限病毒学院

1906年,慈禧太后还剩2年阳寿。此时满清内外交困,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

1900年,一直奉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太后,一反常态的同洋人为敌。

满清是封建政权,说白了就是家天下。

什么叫做家天下?也就是统治者眼中哪里有什么国家、民族、人民,整个国家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私产,慈禧则是当家人和大管家,其余的各色中国人,包括一二品大官,都是家奴、仆人。

对于慈禧来说,即便国家残破、洋人肆虐、割地赔款甚至肆意辱华,都是小事情。

只要洋人不干涉慈禧家天下的统治,那么什么条件都可以考虑。

没想到,洋人得寸进尺,真的开始干涉慈禧的权力。

戊戌变法期间,慈禧敏锐的感到洋人支持维新派,甚至试图染指她的权力。况且,戊戌变法的实质也是要夺取,夺取家天下的部分权力。这些都是慈禧太后绝对无法接受的。

结果就是,慈禧快刀斩乱麻的镇压了维新派,但洋人竟然保护了康有为等人,这等于是公开同慈禧作对。

当时的慈禧顾不上同洋人争执,还希望一劳永逸的干掉光绪,彻底铲除维新派的残余势力。

慈禧的如意算盘是,先谎称光绪有严重疾病,随后再说他病重不能当政,或者说病重直接死了,轻松除掉光绪皇帝,扶持更听话的傀儡皇帝。

让慈禧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她看来废立皇帝是自己家天下的份内事,任何人不得干涉。

然而,洋人竟然就是要干涉。列强除了公开表示支持光绪以外,甚至强行派洋人医生去给光绪看病。

随后洋人向全世界宣布,光绪皇帝并没有大病,不需要病退,更不可能迅速死去。

面对洋人的行为,慈禧太后的阴谋破产,也让光绪多活了10年。慈禧极为恼怒,认为这是干涉了自己的权力。

慈禧对于洋人的底线就是,我可以割地赔款,要钱给钱,要地给地,让你做生意、传教,甚至让你在我的地盘驻军,但你不可以干涉我的内政,夺取我统治中国的权力。

恼怒归恼怒,慈禧太后明白自己打不赢洋人,几年前甲午战争刚刚惨败给日本。

日本当年甚至不算列强一员,自己还背负着不平等条约。既然满清连日本都打不过,更别说英美法德俄这些强大的列强了。

所以,慈禧一面将光绪囚禁在三面环水的中南海瀛台,一面想非常规的手段来对付洋人。

当时中国北方出现了义和团运动,慈禧立即找到了方法。

义和团运动是非常复杂的,其中一部分义和团组织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根本就是慈禧的敌人。

慈禧的政治手腕是,对于反对自己的义和团组织一律彻底镇压,对宣称“扶清灭洋”的部分义和团组织则进行安抚。

她的目的是建立一支反洋人的民间武装力量,由自己操纵和控制,用于对列强施压。

慈禧的如意算盘是,义和团在乡下屠杀洋人传教士和教民,慢慢成为燎原之势。

洋人想要保护自己人,只能利用清政府的部队来镇压。那么,慈禧就可以趁机同洋人谈条件,让他们允许干掉光绪,不得干涉慈禧的内政。

一旦机会成熟,如光绪被弄死、洋人承诺不干涉内政,慈禧就会彻底消灭义和团,毕竟这支民间武装对满清的威胁更大,太平天国的例子就在眼前。

慈禧心中很明白,如果当年武装到牙齿的北洋水师和新式淮军、湘军尚且打不过日本军队,依靠大刀长矛的义和团根本不是洋人军队的对手。

所以,义和团只是慈禧的一颗棋子,随时可以被牺牲掉。

让慈禧没想到的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加深,列强的实力越来越强,满清实力越来越弱。

此时的洋人,根本不屑同慈禧谈判,而是态度强硬的命令她立即剿灭义和团。不然,洋人就亲自出兵消灭义和团,还会顺便收拾一下慈禧。

到了1900年,慈禧和洋人已经高度对立。当时国内的有识之士,比如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甚至小辈的袁世凯之流,都认为不能一味支持义和团,最终同洋人开战。因为清军一打就垮,根本不是对手。一个国家实力弱小未必会死,但弱小又作死,肯定必死无疑。

此时的慈禧太后却犹豫了。对于她来说,无非是两个选择,第一消灭义和团,避免洋人出兵进攻;第二支持义和团,同洋人正面开战。

稍微有理性的统治者,是不可能随便选择第二点的。

可惜,慈禧太后独裁太久,利欲熏心,绝对不愿意放弃任何权力。

要知道,她20多岁时候还没有掌权,为了夺权就不惜干掉肃顺一伙。后来慈禧试图彻底掌权,不让权力被其他人分享,慈安太后就不明不白的死了。到后来我们知道,慈禧最终毒死了亲妹妹的儿子光绪。这种女人为了权力,可以说不惜一切。

慈禧认为此时消灭了义和团,洋人就会气焰更高,以后变本加厉干涉自己的内政。

最终的结果是,慈禧太后很牛逼的向全世界十一个主要列强宣战,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的结果不难预测,十多万清军包括手持西洋武器的精锐武卫军,以及几十万义和团,被洋鬼子军人打的一败涂地,连首都北京都被占领了。

这里要提到一个细节。当时义和团是拿着大刀长矛去同洋人拼命的,多少也有些战果。

有趣的是,洋人连续占领了平津地区很多清军的军火库,发现了大量的现代化武器,甚至比八国联军的武器还要先进。

比如天津的西沽武库,里面存放着高达3万支新式的毛瑟和曼里彻式步枪,另外还有近300门各种口径的新式火炮。

八国联军估算,这些武器至少价值300万英镑(当时币值),可以武装6万军队。

同一时刻,天津附近的义和团拿着冷兵器拼命,在洋人现代化枪炮的打击下死伤累累。

对此,洋人根本不能理解,为什么宁可让这些武器被敌人缴获,也不将他们交给义和团呢?

这就是慈禧聪明之处。

她知道洋人只是要钱要地,义和团一旦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有可能就要推翻慈禧,要她的命。

所以,她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反正义和团在她的眼中只是炮灰,全部被洋人杀了也不心疼。

洋人不费吹灰之力占领北京城,慈禧太后化妆成农妇,仓皇逃到西安。

随后就是签订了最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光是赔款就有4亿5千万两的赔偿金额,包括利息支付则高达8亿5千万两。这笔赔款一直赔到40年后的抗战时期,也没有赔完。

八国联军还嚣张的在紫禁城阅兵,坐在龙上的龙椅上拍照。

这次丢了大脸,慈禧太后不但在群臣面前威严扫地,在老百姓面前也失去了尊严。

王朝一旦在老百姓面前威风尽失,距离垮台也就不远了。

在庚子事变1900年之前,同盟会发动过两次起义,都是很不成功。

1895年,乙未广州起义中,革命党还没有起兵,就因为消息泄露被迫中止。满清调集数千兵力在广州搜捕,起义领袖之一的陆皓东被清廷逮捕处死,成为共和革命流血献身第一人,还有多名领袖牺牲。

其实就算起义能够如期举行,甚至可以抢到广州清军的军火库,也未必会成功。

为啥?

关键在于起义人员的素质,是层次不齐的。

起义人员主力分为几路,核心一路是从香港而来的600工人(一说400人)。

这些工人没有太多觉悟,曾对盘问他们的香港警察说:他们是准备去广西梧州当“官军”的,每月10港元;这两天他们每天得到5分钱的饭钱,雇佣方还答应给他们每人1港元作船费。

显然,这些工人对于革命理念并不了解,很难拼死作战。

当时广州清军就有数千人,依靠这600个工人和一些轻武器(主要是200多支手枪),显然是顶不住的。

相反,其余几路倒是有一定战斗力,就是会党成员。所谓的会党,主要指的是上面提到的三种反清地下组织。

此次参加反清革命的,就是广东的三合会。今天的三合会是作奸犯科的黑社会组织,是社会渣滓。清末时期,三合会还是口碑不错的反清复明的地下组织,在广东和香港以及海外,都颇有势力。

孙中山联络这些会党成员,准备分为两路从广州城外进攻,内外呼应。

这些会党成员中,颇有些清军的退伍士兵。他们有一定军事素质,多少也有一些革命精神,战斗力相对较强。

孙中山研究权威史扶邻在其《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里论及:“有证据表明,许多普通士兵只是受雇而来,并不懂得革命的道理。然而那些领导者却有理由相信,一旦战斗开始并夺取首批目标后,内地的绿林和会党自发的起义就会马上爆发。”

即便如此,依靠着区区一二千五花八门的起义军,想要在广州这种重镇成功起兵,基本是不可能的。

1900年惠州起义也是很不顺利。当时孙中山召集了600多会党成员在广东惠州三洲田起义,连续4次击败清军围攻,将起义部队扩大到2万多人。

面对清军四面围攻,起义军缺少最基本的粮弹,所谓2万多人中很多都是拿锄头的农民。

在起义之前,孙中山曾经打通了同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的关系,日本政府许诺会提供枪械弹药以及经费援助。没想到起义开始以后,日本政府耍赖不承认。

惠州起义军同清军打了1个月,最终弹药粮食耗尽,部队从内部瓦解,被迫全部解散。起义总指挥,三合会领袖郑士良,逃到香港以后被清廷下毒暗杀。

今天要说的1906年萍浏醴起义,就有一定不同。

同盟会策动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武装起义,史称“萍浏醴起义”。

在1905年同盟会成立,开始团结一切力量反清。

除了三合会以外,在中国势力很强的哥老会、青帮也纷纷加入。

“萍浏醴起义”的参与者哥老会,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他们的会员多是社会底层人士,以工农流民和退伍军人为主。由于清代皇权不下乡,县城以下的农村都是依靠乡绅自治。

哥老会在很多乡下非常有势力,基本就是第二政府,一些乡绅、地主迫于现实也纷纷加入。

起义发生的“萍浏醴”,指的是江西的萍乡县和湖南的浏阳、醴陵两县,三县相互毗连,地处湘赣边境的罗霄山脉北段。

这里特点是,三教九流汇集于此,乡下交通不便,人民相当贫困,民风强悍。

这些都是革命的土壤,比如安源煤矿的大量矿工,过得是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每天冒着生命危险艰苦劳作,赚到的钱尚且无法温饱。

当地的哥老会势力很强,而且很有革命性。

在1904年,当地哥老会一号人物,醴陵人马福益,就参加过长沙起义的筹划工作。清廷得知消息后,将马福益秘密抓捕杀害。

马福益被害后,当地哥老会虽然还保持革命性,却分裂成四五股力量,每股都有数千人,无法团结起来。

于是,同盟会在1906年派遣留日学生刘道一,回国团结萍浏醴的会党,酝酿新的起义。

刘道一是湖南湘潭人,少年时期就跟随兄长刘揆一闹革命(刘揆一是同盟会领袖黄兴的好友),在日本留学多年。

此人年少有为,1905年加入同盟会时才21岁,已经是非常有能力的革命骨干。

刘道一和同志蔡绍南赶赴萍浏醴后,冷静分析局势,首先拉拢了革命学生魏宗铨。

魏宗铨是个革命者,绝非因为阶级而站队革命。魏宗铨的家族是萍乡望族之一,常年经营煤矿生意,富甲一方,有权有势。魏宗铨接受了新式教育后开了眼界,认为必须推翻满清的统治,拯救中华民族。

所以,刘道一刚刚同他接触,魏宗铨立即表示愿意合作,从此成为起义军骨干之一。

魏宗铨是个大少爷,在当地颇有地位,革命党的联络工作就容易得多。

由魏宗铨出面,刘道一他们迅速同当地会党,也就是哥老会众多领袖见面,传播革命主张。

会党领袖都是有革命意识的,很快同意起义,并且联合起来创建了新组织“洪江会”,公推龚春台为大哥,号召同志入会,择期举义。

龚春台是爆竹工人出身,曾经当过兵,后加入哥老会。龚春台的革命性很强,早在1900年就参加过汉口的反清起义是,失败后逃回浏阳老家。在当地,龚春台的威信很高,也是少数懂军事的会党领袖。

当时,洪江会的誓词是:“誓遵中华民国宗旨,服从大哥命令,同心同德,灭满兴汉,如渝此盟,神人共殛。”

刘道一他们的工作很成功,短短几个月内,洪江会的会员就高达十万人,扩散到萍乡、宜春、分宜、万载、浏阳、醴陵等数县。

大家分工如下,会党领袖各自负责训练自己部下,准备起义;魏宗铨和蔡绍南负责留在当地筹措起义经费;刘道一则赶赴长沙,负责和同盟会总部以及长沙新军联络。

当时刘道一等人认为,根据之前几次起义失败的教训,仅仅依靠洪江会的会党成员和矿工,是难以获得成功的。

会党成员说通俗点,就是普通老百姓,不但缺少军用武器,也没有受到过军事训练。他们虽有一定革命性,可惜战斗力不强,连民兵都算不上。

湖南不同于其他地区,这里几个重镇都驻扎清军重兵,一旦发现革命肯定赶来镇压。

依靠会党武装根本坚持不了多久,必须依靠长沙新军的支持。

当时同盟会也初步渗透了长沙新军,也就是清廷编组的新式陆军。新军很多军官和士兵都是革命党,他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这才能同满清正规军正面硬拼。

所以,会党成员起义必须得到长沙新军的支持,这才能够获胜。

就在刘道一试图联络长沙新军各路领袖时,革命局势却发生了变化。

萍浏醴的会党成员高达10万,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一些会党成员有很强的革命性,但纪律性差,不懂得保密,甚至四处宣扬“杀鞑子”“杀富济贫”“马上就要起义”。

这些消息大肆传播,没多久就惊动了清廷。清廷认为萍浏醴地区要造反,火速调兵遣将,赶来镇压。

此时刘道一得到清军开始调动的消息,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而当时刘道一尚且没有打通和长沙新军的联系,却不能坐以待毙,只能被迫提前起义。

在12月3日,起义军高举着大书“大汉”、“官逼民反”、“灭满兴汉”的义旗,宣布起兵。

起义军首先攻打上栗市,当地驻守的几十名清军,看到数千起义军杀到,吓得丢弃武器,改装便衣,瞬间逃的干干净净。

于是,起义军继续推选龚春台为大汉光复军南军先锋队都督。

7日,龚春台发布起义檄文,文中列举了满清的十大罪恶,并强调说明:“当知本督师只为同胞谋幸福起见,毫无帝王思想存于其间;非中国历朝来之草昧英雄,以国家为一己之私产者所比。本督师于将来之建设,不但驱逐鞑虏,不使少数之异族专其权利;且必破除数千年之专制政体,不使君主一人独享特权于上。必建立共和民国与四万万同胞享平等之权益,获自由之幸福。而社会问题尤当研究新法,使地权与民平均,不至富者愈富,成不平等之社会。此等幸福,不但在鞑虏宇下者所未梦见,即欧美现在人民,亦未能完全享受。凡我同胞急宜竭力以扫除腥膻,建立乐园。须知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汉族者世界最硕大最优美之民族,被鞑虏奴隶之宰割之,天下之耻,孰有过于此者!”

这篇革命檄文,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明确提出了反对专制、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等主张。

发布檄文的时候,起义军另一个领袖姜守旦,正在率部猛攻浏阳县城。

起义军在短时间内,发展到2万规模,起义迅速波及了江西萍乡、宜春、万载和湖南浏阳、醴陵的广大地区,先头部队甚至挺进到了湘潭境内(毛泽东的故乡)。

只是,刘道一顾虑的事情很快发生了。

会党成员数量虽多,战斗力却不强。以武器为例,数量高达2万的起义军,仅有极少火器,军用步枪屈指可数,其余多是土造火铳、火枪,性能低劣。绝大部分起义军,仍然拿着大刀长矛甚至各种农具作战。

起义军没有受到过军事训练,大部分领袖不会指挥,士兵不会作战,基本都是采用一窝蜂的人海战术。

而当时已经是1906年,当地清军装备大量连发步枪和轻型火炮,造成进攻起义军久攻不克,伤亡惨重。

以攻打浏阳县城的起义军为例,用尽全力也无法攻入城墙内。

同时,清廷电令两江、湖广总督速派精锐部队到萍浏醴地区助剿,第一批调到该地的清兵就达万人以上。

这1万多清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火炮、机枪甚至军舰什么都有。至于后勤补给,则通过铁路和轮船,源源不断的运到。

为了彻底消灭起义军,清廷陆续调动5万大军围剿。

2万起义军根本不是清军重兵的对手,连战连败,最终在牛石岭被彻底击溃。刘道一、蔡绍南、魏宗铨、冯乃古、萧克昌、廖叔保等数百领袖先后被捕杀,被残杀的起义军官兵高达万人。

仅有龚春台侥幸突围逃脱,一说带着几百人逃到山上,直到辛亥革命时才再度出来与清军作战。

由于多年的游击生活拖垮了身体,辛亥革命刚刚成功,龚春台就积劳成疾,吐血病死了。

这也是个革命功臣!

这里就要提一提,刘道一的最后时刻了!

刘道一被捕后,遭到酷刑拷问,让他交代同伙。年仅22岁的刘道对拷打,厉声说:“士可杀,不可辱,死则死耳!”

清廷唯恐夜长梦多,下令尽快将刘道一等人处死。

1906年12月31日,刘道一在长沙城浏阳门外,被斩首处死。

一说长沙当局为了杀一儆百,恐吓其他革命党,故意让刽子手使用一把钝刀砍头。

于是,刘道一被连续砍了四次,这才砍下头来。场面之惨烈,让围观者惊呼狂叫,就连清廷监斩狱卒也觉得太惨,事后焚烧很多纸钱,唯恐鬼神震怒。

他是留日学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杀害的第一人,也是同盟会会员中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第一个烈士。

刘道一出生于中产之家,不然也不可能同兄长一起留学。

他曾留学日本,在当年来说是国内罕见的知识分子。同样身份的鲁迅,在日本根本没有拿到任何高校的文凭,充其量只是混了几年,回国后一样可以在满清的中学当校长,社会地位和收入都很高。要知道,这个高喊革命的人,在满清覆灭之前可从没在国内说过半个字的反清,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革命举动。他写革命文章开始于1918年,当时满清已经灭亡7年,这时候写这种文章是再安全不过了。

如果刘道一像某文豪一样,只为自己或者自己家庭,完全可以富裕安乐、快快乐乐的过完一生。

他却为了国家民族,不惜抛弃富裕的生活、幸福的家庭以及自己的生命,投身于革命。

这才是真正的伟人,人家是用行动而不是嘴炮来革命。

刘道一被斩首后,他的父亲悲痛万分,十几天后中风而死。

而刘道一虽年轻,在那个早婚的年代也是有夫人的。夫人曹庄得知丈夫惨死,伤痛之下选择自杀,被家人抢救脱险。

2年后,曹庄始终沉浸在丈夫被虐杀的悲哀中,最终还是悬梁自尽而死。

1912年3月,辛亥革命胜利以后,将刘道一坟墓自湘潭迁葬到长沙岳麓山青枫峡上,同夫人曹庄合墓。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文发布《命黄兴优恤刘道一令》,赞扬刘道一:“烈士尽瘁革命,屡蹶愈奋。联络各党,鼓励民气,厥功甚伟。自应准予列入大汉忠烈祠。同享祭典,并将事实宣付国史馆立传。”

萍浏醴起义虽然失败了,却为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会党起义必须同新军起义集合起来,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后来的辛亥革命,就是吸取了萍浏醴起义的经验,最终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需要说明的是,刘道一曾经是毛泽东儿时的偶像。

毛泽东曾这么回忆:起义军有个领袖叫刘道一,是个同盟会会员,二十多岁,后被人出卖,宁死不屈,头被砍了四次才落下,惨烈得很。我从小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件事,官逼民反。”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返回,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作者:探索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